文/视频 华声在线全媒体见习记者 高煜棋 实习生 张子仪
1991年,21岁的段志华成为五盖山林场的一名林业技术员。32年来,他用双脚在10万亩林场反复穿梭,用一周穿坏一双胶底鞋的步数,成为林场的“活地图”。如今,53岁的段志华带着徒弟们熟练使用无人机、红外相机进行森林调查,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扎根林场,挥洒青春。
(相关资料图)
10月18日,三湘都市报记者采访了育林人段志华,听他讲述五盖山国有林场30余年的发展变化。
护林32年,靠脚走出来的“活地图”
10月中旬,正午,依然是30℃的高温,段志华看着眼前茂密的山林,表情有些担忧。
(段志华在进行森林调查。受访者供图)
“对我们林业人来说,下雨才是好天气。”段志华告诉三湘都市报记者,连续天晴超过一周,他就开始紧张。天晴时,我们更要将辖区巡逻到位,看见在林区吸烟的,要及时制止。
1991年,段志华从湖南林校毕业分配到五盖山国有林场。五盖山位于郴州市东南面30公里处,峰顶常年被霜、雪、云、雾、露所盖,故称五盖山。站在峰顶,举目远眺,放眼过去,是如阶梯般的绿海。
初到林场时,仅有四栋土坯房,没有自来水,没有澡堂,有两个工区没通电,年轻人屈指可数,上厕所要排队。
段志华每天带着一只水壶、一个饭盒、一把柴刀、一顶草帽、一张地形图、一个角规、一个罗盘仪,一根手提花杆,跟着师傅从早走到晚,对可以采伐的林木进行丈量标注,同时规划新造林……每天巡山护林,一周就能把解放鞋穿烂。
32年来,段志华用双脚在10万亩林场反复穿梭,成了林场的一张“活地图”,林场有多少植物种类,分布在哪,年限多久,一清二楚。
从选种育林到伐木、运输,从森林调查到树林抚育,五盖山上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他的身影。如今,一棵树,段志华一眼就能看出冠高胸径;一亩样地,他一眼就清楚,需要间伐多少木材才有利林木生长。
科技育林,林场越来越“年轻”
“改革之前,林场靠卖木材来赚钱。2017年,国有林场改革,我们正式从‘伐木工’变成了护林人。”说到林场如今的变化,段志华言语中难掩喜悦之情,“对于林业工人们来说,林场的产业发展了,效益变好了,生活越来越好了。现在我们都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林场的森林覆盖率越来越大。生态保护做好了,对于国家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段志华介绍,如今林业工人的工作和30年前相比有着诸多不同,以前森林调查都是靠两只脚、一双手,数据都是用手量。现在林场引进了很多高科技设备,无人机、红外相机都是最常见的。
“调查工作没有以前累了,难度却更大了,既需要掌握新技术,又要拥有对林场准确的了解。无人机怎么飞,往哪飞,在哪降落,都需要根据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来确定,这样才能把新技术运用好。”段志华说。
说到林场的年轻人,段志华语气里满是骄傲,“以前林场招不到年轻人,如今年轻人占多数,个个干劲十足。我也带了一些徒弟,把专业知识和技术倾囊相授。林场里的年轻人多次在国家林业技能竞赛上获奖,我心里很自豪,林场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