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具有重要作用的群体,能够任用大量的优秀人才,对国家的治理有诸多裨益,因此在阐释了人才的不同类型以及人才的定义之后,接下来需要探讨两汉时期的发现人才思想。

以思想家们的发现人才思想,著名皇帝的发现人才思想和汉末霸主的发现人才思想三个角度作为代表进行叙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刘安在《淮南子》中强调了人才的重要作用:“所任者得其人,则国家治,上下和,群臣亲,百姓附。”如若“所任非其人,则国家危,上下乖,群臣怨,百姓乱。”

因此在发现人才的时候,需要根据所观察对象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考察方法,灵活变通的发现人才,同时发现人才不应只看其过错和不足,更要看是否有大节。

“夫人之情,莫不有所短,诚其大略是也,虽有小过,不足以为累。”而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也强调了发现人才的重要意义。

刘向指出发现人才对于君主的重要作用,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如若没有贤才,则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并且提出了发现人才的方法“圣人见人之文,必考其质。”

要对人才有一个准确的考量。桓谭提出了发现贤才对国家和君主的重要意义“治国者,辅作之本,其任用咸得大才。大才乃主之股肱羽翮也。”并且提出了伯乐的重要作用“多得善物,不如少得能知物。知物者之致善珍,珍益广,非特止于十也。”

在发现人才这一问题上,他们都看到了发现优秀人才对国家和皇帝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发现人才的方式,指出了发现人才的困难。这些都体现了在两汉时期人才思想的逐步成熟,并对当时的人才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深刻的思索。

两汉时期除了诸多典籍中蕴含的人才思想之外,很多皇帝也非常重视人才的发现和任用,因此笔者将其归纳为著名皇帝的人才发现思想,以汉高祖、汉武帝和汉光武帝为例。

汉高祖刘邦对人才时刻留心,率大军经过陈留之时“时时问邑中贤豪”时时留心,生怕错过贤才。得天下之后也没有松懈,还是在尽可能的网罗天下英才,为己所用。

在汉高祖十一年曾下诏求才,“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表达了他重视人才并愿意礼遇人才的胸襟。此外,刘邦还唯才是举,选才不论出身、性格、品行和经历,只要有才能便可提拔重用。

以出身论,樊哙以屠狗为业,夏侯婴以仆御为职,灌以贩缯谋生,彭越为盗匪。但瑕不掩瑜,他们都有卓异之能,因此能为刘邦所笼络,并被寄予厚望,委以重任。

其中功绩煊赫者以《史记》和《汉书》世家列传所记,当有31人之多,他们如众星捧月般拱卫着刘邦,或运筹帷幄,或效命沙场,或草创制度,为汉室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汉武帝也很重视发现人才和选拔人才,他在位时期曾多次下诏求贤,由上述多道求贤诏可以看到汉武帝的求贤若渴。除了大力发现人才,他还设立了察举制度,创建太学,从而扩大了发现人才、提拔人才的途径。

此外,汉武帝对待人才的态度也是不问出身只问才能,他的臣子中有很多都是身份地位低微却被提拔重用的,如本是奴隶的卫青、海边放猪的公孙弘、商人桑弘羊、降虏金日磾等。正是这种对人才的宽厚政策,才有了“汉之得人,于兹为盛”的人才繁盛景象。

“是以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汉光武帝刘秀在起事之时,同样也看到了人才的重要“侧席幽人,求之若不及”。

在《后汉书》卷十六《邓禹列传》中刘秀听了邓禹关于天下大势的分析后,发现邓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因令左右号禹曰‘邓将军’”,而邓禹也不负其所望,屡建奇功,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刘秀选才也做到了选才不问出身,除了任用同为南阳的来歙、邓晨、刘隆等人之外,还任用了其他地域的人才,云台二十八将之中有十九人都来自其他不同的地区。

很多部下起于微寒,如贩马的吴汉,前朝旧臣卓茂,王莽官吏窦融、侯霸、邳彤等。还有任用有杀兄之仇的朱鲔,足见其用人的胸怀、韬略。

综上所述,这三位皇帝都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他们从未忘记过时刻发现人才,并收为己用,扩充实力。正是因为他们拥有了高度重视人才、积极发现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思想,才能取众英才之所长,补自身之不足,使自己的统治地位日益稳固。

东汉末年的曹操也非常重视人才的发现和任用,从他的《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就可以看出他对人才的殷切期盼。

曹操阵营之中的很多人才都是其他阵营之中的,如袁绍阵营的郭嘉、张郃、陈琳、朱灵等,吕布的部下张辽,杨奉的部下徐晃等。

而且这其中的很多人一开始与曹操并不交好,如陈琳曾写下《为袁绍檄豫州文》以此羞辱曹操,但曹操仍旧不计前嫌,收为己用。还有魏种,兖州叛乱时坚信唯魏种且不弃孤也,结果后来魏种叛乱生擒之后,爱其才释其缚而用之。

由此可以看出,曹操用人不记私怨、不问出处、只重其才、不计其德,在才与德的取舍上与传统的人才思想有所不同。

同样,刘备也非常重视人才,为求贤士诸葛亮,三顾茅庐,得诸葛亮《隆中对》为其分析天下局势,并成为重视人才的佳话,还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众多武将为其效力。

此后,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还招揽了诸多贤才,如法正、费祎、蒋琬、黄忠、向宠等人,并且在发现人才的过程中,不局限于本身的阵营,对于其他阵营人才也非常重视。

如韩玄手下的黄忠,刘璋部下的法正、李严等人。孙权也非常重视发现人才,在兄长去世之后便开始独当一面,除了任用旧臣“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还招延俊秀,聘求名士,由此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

之后,孙权也一直在挖掘人才并知人善任,正是大量优秀人才的汇集,使得曹操、刘备和孙权能够在群雄并起的时代脱颖而出,建立稳定的割据政权,雄据一方,成就功业。

总的来说,两汉时期对于人才已经有了明确的认知,相较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思想不同,对人才的定义也因此而有所差异而言,在西汉确立儒家主导思想之后,对人才的定义在进一步趋同,并根据人才的不同类别有了人才分类的思想。

如果说之前的人才思想是发展期,百花齐放,那么两汉时期的人才思想就是稳定成熟期。对于发现人才,不论是著书立说的思想家,还是皇帝与政府都已经看到了其对国家的重要性,因此皇帝与政府也在尽可能网罗天下贤才,以此来为国家建设增益。

总而言之,研究两汉时期的人才发现并非是为了模仿古人,而是以古鉴今,汲取其中对于现代中国发展的益处,因为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无论是对于社会还是国家而言,发现优秀的人才至关重要。

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教育事业的发展事关民族的未来,发现并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的有益之才,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造福人类社会。

唯有此,中国才能够自豪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推荐内容